兩代人的革命情懷 深切紀念劉力貞大姐
2014-11-19 09:14:41 作者:未知 來源: 網友評論 0 條
習遠平
今年7月,聽說志丹伯伯的女兒劉力貞大姐身體不好,我專程與愛人張瀾瀾一起到西安看望劉力貞大姐和姐夫張光。沒有想到,此時一見,竟成永別,她終因病情惡化,于11月3日逝世。我和我的家人為她的逝世,深感痛心,母親委托我看望大姐的家人,并參加告別儀式。
力貞大姐是劉志丹將軍的女兒。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劉志丹、謝子長和我的父親習仲勛積極開展兵運工作,創建紅軍,開創了陜甘邊根據地、陜北根據地,最終統一為西北根據地。我父親當時只有17歲,被黨組織派往國民黨軍楊虎城部做兵運工作。并于1932年4月在甘肅領導發動了震驚陜甘的“兩當兵變”。
1932年2月,劉志丹、謝子長等人組建了陜甘游擊隊,從此開始創建革命根據地的艱苦歷程。同年8月,我父親也從“兩當兵變”后輾轉來到照金,見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劉志丹、謝子長。在志丹伯伯支持下,我父親又從照金返回渭北開展武裝斗爭。他生前曾回憶說,當時中共陜西省委嘗試在渭北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殘酷的斗爭實踐告訴他們,在國民黨統治嚴密的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是十分困難的。1933年初,父親受中共陜西省委派遣,重返照金工作。劉志丹等領導紅軍主力紅26軍第2團經常在外線作戰,打擊國民黨反動派。我父親來到照金后,一方面對紅軍游擊隊進行整頓,一方面挨家挨戶發動群眾,很快在照金一帶打開新的局面,建立了陜甘邊革命委員會。
1933年6月,由于紅26軍政委杜衡執行極“左”路線,強令紅26軍第2團南下渭華,結果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劉志丹、王世泰等同志生死不明。這年7月,中共陜西省委書記袁岳棟與紅26軍政委杜衡相繼被捕叛變,陜西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陜甘邊根據地面臨重大危機。敵人在叛徒的帶領下加緊了對陜甘邊紅軍的中心——照金的進攻,8月上旬,由渭北游擊隊改編的紅4團、耀縣游擊隊和王泰吉率領的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撤退到照金蘇區,陷于敵軍的包圍之中。在這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由擔任中共陜甘邊區特委軍委書記的習仲勛與特委書記秦武山等同志主持,在照金的陳家坡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會議決定,在中共陜甘邊特委的統一領導下,成立陜甘邊區紅軍臨時總指揮部,統一指揮紅4團、抗日義勇軍、耀縣游擊隊和各路游擊隊,推舉王泰吉任總指揮。并經習仲勛提議,為率部南下尚未歸來的劉志丹保留了副總指揮兼參謀長的職務。
半個世紀后,我父親曾經撰文回憶陳家坡會議:“陳家坡會議仍以創造和擴大陜甘邊蘇區為中心口號。制訂了不打大仗打小仗,積小勝為大勝,集中主力,廣泛開展游擊戰爭,開展深入的群眾工作的戰略方針。實踐證明,會議的決定是正確的,它對于加強黨對紅軍和游擊隊的統一領導,鞏固和擴大中共陜甘邊根據地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在中共陜西省委領導下,我父親先后參與了領導創建以照金和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從陜西照金到甘肅南梁,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有過痛苦的失敗,也迎來了勝利的曙光。1934年2月,為了統一領導根據地的政權建設,開展土地革命,中共紅42師黨委在華池縣南梁小河溝四合臺村召開群眾大會,再次選舉成立新的邊區政權——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習仲勛當選為革命委員會主席。在劉志丹和習仲勛領導下,陜甘邊根據地得到很大發展,建立正式的工農民主政權的時機已經成熟。1934年11月4日至6日,陜甘邊區工農兵代表大會在華池縣南梁荔園堡勝利召開。大會按照劉志丹的意見,確立了陜甘邊區工農兵代表大會代表的產生辦法,按照選舉地區和單位人數比例產生代表,并照顧到工人、農民、軍人、婦女等各個方面,層層民主選舉,產生了一百多位工農兵代表,再由這些代表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舉習仲勛為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劉志丹為陜甘邊區軍委主席。在南梁建立的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是西北地區有史以來第一個通過層層選舉建立的民主政權,陜甘邊根據地從此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管轄著華池、赤安、慶北等陜甘邊區的18個縣域。
我父親在擔任蘇維埃政府主席期間,與志丹伯伯等同志一起主持制定并實施陜甘邊蘇區的土地、財經糧食、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知識分子及各項社會政策和對民團、土匪、白軍俘虜為主要內容的十大政策,頒布一系列法令,開辦軍政干部學校,發行貨幣,建立集市貿易,為鞏固紅色政權,促進邊區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做了許多探索性、開創性的工作。歷史證明,這些政策和法令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根據地軍民的積極性,有力地促進和加強了根據地的武裝斗爭、黨的建設和統一戰線工作,南梁地區形成了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文明向上的良好局面,是貧苦農民群眾向往的好地方,成為土地革命戰爭后期“碩果僅存”的一塊革命根據地。
在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同志領導下,陜甘邊區軍民眾志成城,英勇奮戰,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邊區的多次“圍剿”。1935年2月,陜甘邊根據地與陜北根據地統一為西北根據地。在全國其他革命根據地相繼失守的情況下,西北根據地卻不斷發展壯大,到1935年6月,已經在20多個縣的廣大農村建立了工農民主政權,使游擊區擴展到30多個縣,主力紅軍發展到5000多人,地方游擊隊發展到4000多人,把長期分離的陜甘邊區和陜北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面積3萬平方公里,人口90余萬的紅色區域。這塊碩果僅存的根據地最終成為中共中央和各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八路軍抗日的出發點,這是多么偉大的貢獻!
相關文章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