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跟隨陜西中超國際旅行社的腳步,走進革命圣地—延安,領略圣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美食、紅色旅游景點,感受別樣的風景。!
一:歷史
延安,古稱膚施、高奴、延州,原陜甘寧邊區政府首府。簡稱“延”,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延安是中華民族圣地、中國革命圣地。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位于陜北金三角經濟協作區腹地。歷來是陜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城區處于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的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著名的戰略會議有:延安整風運動、瓦窯堡會議、洛川會議等。
二:文化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陜西省的漢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參加了國慶六十周年天安門廣場的群眾游行演出。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絕之一。
2、安塞民間繪畫
安塞民間繪畫,是在吸收陜北民間剪紙、刺繡、布玩等藝術形式和表現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者以農村婦女為主體,她們有著深厚的民間藝術的功底,經專業畫家與她們共同挖掘探討,將當地民間藝術獨特的構思、造型、設色、審美情趣和文化民俗內涵,融匯于現代民間繪畫的創作之中,在形式、技巧、內容、意境方面,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3、陜北窯洞
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分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土基子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接口子窯洞多種。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陜北農民的象征。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垦率绞窃谔烊煌裂律蠙M向挖洞,寬3~4m,深可達10多m。
4、陜北說書
陜北說書是陜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漢族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于陜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陜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后來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調,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過去均為盲人演唱。表演形式為一人自彈自唱,伴奏樂器為三弦或琵琶,此外,還有綁在小腿上的,以兩塊木板制成的甩板,和綁在手腕上的,稱“嘛喳喳”的一串小木板,這是作為打節奏用的。本文從主要簡介,歷史溯源,藝術特色,民間傳說等幾方面來介紹一下陜北說書。
5、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傳在中國西北廣大地區的一種漢族民歌形式。這是一部用老镢鐫刻在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傳世巨著,這是黃坡黃水之間的一朵奇葩。其歌詞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變文體,以浪漫主義的比興手法見長。
三:美食
1、洋芋擦擦
洋芋擦擦是陜北、山西晉西,甘肅隴東等地的漢族傳統面食之一。用不起眼的土豆做成的洋芋擦擦,色澤金黃的土豆泛著淡淡的油光,土豆的清香洋溢開來,吃上一口,既有薯條的口感和嚼頭,又有肉末紅椒的鮮香。這是用土豆裹蕎麥粉蒸了后再炒出來的美味,遵循了西北菜少油不少鹽的風格。洋芋擦擦,顧名思義,是用土豆做的。制作原料和程序都很簡單,它是將土豆切成稍粗的絲,再拌以干面粉,使每一根絲上都均勻地裹上一層面衣,然后上屜蒸熟。食用時,盛入大碗,調入蒜泥、辣面、醬、醋、蔥油或香油,在拌上自制的西紅柿醬。若用炒鍋快火炒出,其味更佳。洋芋擦擦屬天然綠色食品,一年四季均可食用。
2、蕎面饸饹
蕎面饸饹是陜西省著名的漢族面食小吃。被譽為北方面食三絕之一,與蘭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齊名。饸饹,古稱"河漏"。元代農學家王禎《農書,蕎麥》:"北方山后,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成面或作湯餅。饸饹,因多用蕎麥面制成,比較固定的叫法是蕎面饸饹。饸饹,古稱“河漏”。饸饹主料除蕎麥面粉外,還有食用堿和食鹽。
3、油糕
油糕是陜北比較常見的一種特色小吃,是使用油炸的一種糕點,呈橢圓形狀,餡一般是紅糖或者白糖,油糕吃起來既甜又軟綿,陜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中對此就有生動的描述。油糕色澤金黃,細膩柔軟,經久而不變色不變質,屬純天然綠色食品。
4、狗頭棗
狗頭棗,產于陜西省延安市一帶,久負盛名。延川縣東傍黃河,屬溫帶半干旱區,氣候干燥少雨,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受黃河特殊的地理因素影響,是大棗的理想適生區,栽培較多,已有300多年的栽植歷史。狗頭棗,為大家所推崇,已成為革命圣地延安最為著名的特產
5、洛川蘋果
陜西洛川,人稱“蘋果之鄉”。這里出產的蘋果,素以色、香、味俱佳著稱。洛川蘋果,品質優良,果形優美,個大均勻,果面潔凈,色澤艷麗,肉質脆密,含糖量高,香甜可口,硬度適中,耐貯藏等。洛川縣被列為中國蘋果外銷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
四:旅游景點
1、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圣地,海外僑胞將其譽為“東方麥加”。軒轅廟內古木參天,有黃帝手植的軒轅柏,有漢武帝征朔方還,掛甲于樹的掛甲柏等3000株千年古柏,進入殿中,猶如進入家祠宗廟,在先祖面前,不惟肅然起敬。陜西黃帝陵為《史記》正史記載的唯一一個黃帝陵。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2、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西臨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南距陜西西安449千米。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在水量大的夏季,壺口瀑布氣勢恢宏;而到了冬季,整個水面全部冰凍,結出罕見的巨大冰瀑。
3、寶塔山寶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層,登上塔頂,全城風貌可盡收眼底。它是歷史名城延安的標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標志性建筑,是游覽延安的必去之地。山下還有歷代遺留下來的摩巖刻字多處,范仲淹隸書的“嘉嶺山”和“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等題刻最著名。寶塔山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歷史文物、革命舊址為一體的著名風景名勝區。
4、棗園
棗園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處,是一個園林式的革命紀念地,其內生長著種類繁多的花草樹木,景色秀麗,環境清幽,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莊園,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為中央社會部駐地,遂改名為“延園”。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駐此地,期間,領導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和解放區軍民開展的大生產運動,籌備了中國共產黨“七大 。
5、楊家嶺
楊家嶺革命舊址是中共中央駐地舊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處。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和中共中央機關在此居住。這期間,中共中央繼續指揮抗日戰爭敵后戰場并領導了解放戰爭,領導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黨的“七大”和延安文藝座談會。于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禮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禮堂隆重召開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
6、延安革命紀念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位于寶塔區西北延河東岸,距城1公里處。
延安革命紀念館始建于1950年1月,原館址在南關交際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之一。1954年遷往楊家嶺原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定名為“延安博物館”。1955年遷至城內鳳凰山麓革命舊址院內,改名為“延安革命紀念館”,1973年6月遷往王家坪現址。展館正門上方懸掛著紅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來延參觀時題寫的館名。
7、延安保衛戰景區
延安保衛戰景區,位于延安市棗園村的后壩梁。是延安市委、市政府投巨資特邀全國著名導演陳維亞先生,采用高起點、大手筆傾力打造的全國獨一無二的紅色旅游經典演出景區。是全國首創真槍實彈的全新模式,演繹出當年延安保衛戰史詩般的壯觀場面。
四:交通建設
1、火車、汽車
古都西安距離圣地延安僅300多公里,加之動車的開通,更方便去圣地看看。延安有新建的機場,延安新區正在緊張的建設中,延安火車站的設計非常漂亮、大方,汽車南站與之相望,發往西安的車次很多。
2、教育
巍巍延河水養育一方人,孕育了莘莘學子,陜北最高學府延安大學坐落于坐落于革命圣地延安,簡稱“延大”,是由毛澤東同志親自命名、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延安大學始建于1941年由澤東青年干校、中國女子大學、陜北公學院三校合并而成。1949年延安大學、西北人民藝術學校、西北財經學校合并成立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延安大學陸續遷入西安。1958年7月陜西省人民政府在延安重建了延安大學。
截至2013年,延安大學為陜西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大學、陜西省省屬重點大學、陜西省高水平建設大學。
3、醫療
延安大學附屬醫院是在黨中央、毛主席的親切關懷下,創建于1950年4月11日。經過50多年的勵精圖治,艱苦創業,現已發展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急救為一體的陜北區域最大的三級醫院,承擔著延安和周邊地區500多萬人口的醫療保健工作。醫院占地面積6.2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2.53萬平方米,全院固定資產5.24億元,開放床位1000張。
五:名人
1、賈治邦,男,1946年11月出生于陜西吳起,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函授學院國民經濟管理專業。196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9月參加工作,經濟師。曾任中共陜西省委副書記、省長。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2005年11月至2012年3月擔任國家林業局局長、黨組書記。
2、劉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志丹。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1996年,被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3、謝子長(1897—1935),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號浩如,化名冬陽,陜西省安定縣(今子長縣)棗樹坪人。陜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杰出指揮員。1934年任陜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紅26軍42師政治委員,1935年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委員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人,指揮部隊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陜北蘇區的“圍剿”,謝子長在長期征戰中,多次負傷,1935年2月21日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在瓦窯堡修建了子長烈士陵園 ,并舉行了隆重的公葬儀式。
4、王二妮,1985年10月22日出生于陜北榆林,畢業于榆林市百花藝術學校, 北京歌劇舞劇院的獨唱演員、陜北民歌領軍人物、青年歌唱家、北京楓華潤誠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簽約藝人、陜西省政協委員。
2007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節目,進入了周賽、月賽、年度總決賽,受到觀眾的廣泛關注。2010年4月7日王二妮推出首張個人專輯《愛陜北》。
2011年10月7日,在央視綜藝頻道《巔峰音樂匯》中開演個人演唱會。
2012年,王二妮在電影《哭戀》中扮演王小花;該片在金雞百花電影節上榮獲最佳新片獎。2013年9月17日,王二妮受邀在新加坡舉辦了“藝滿中秋”個人首場音樂會。2014年央視馬年春晚上,搭檔阿寶演唱歌曲《張燈結彩》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